黄裕生:真正的忍耐不是麻木不仁的跪活
首先我要从否定的角度来说明:忍耐不是认同。这是忍耐的要义。
忍耐之为忍耐,恰恰以明断是非、善恶为前提,并且是一种决断与期待:决断以承担和忍受的方式去面对现实中的错乱与不公不义(恶),期待以此承受来克服或减少错乱和不公不义。
所以,真正的忍耐不是麻木不仁的跪活,不是无善恶是非之分的混世,不是懦弱无能的苟且。
对于这种忍耐,有必要区分两个维度。
一个是世俗的维度:在世俗世界里,忍耐是有限度的,不能无原则无底线地加以忍耐。否则,一切世俗秩序都无法确立,世俗世界也永远无法改善。所以,对一切是非善恶,世俗界需要有法律、道德来加以审视、纠正和惩处。也就是说,在世俗界里,我们是以诉诸道德、法律的方式忍耐错乱与不公不义。凡突破了道德底线和法律之事,我们都有必要诉诸法律和道德来加以纠正和防范。
另一个维度是宗教的维度,也即超世俗界的另一个世界的角度。从这个角度看,个人与世俗界都是有限的,脆弱的,人人都是有缺陷的存在,不时陷在在错乱与罪恶之中,所以人与人之间,永远需要相互忍耐:在这种相互忍耐中才能减少错乱与罪恶,也只有在这种相互忍耐中才能保持相互改善的期待,从而为绝对善的未来做好准备。
所以《圣经》里说,“爱是恒久忍耐。”耶稣也才会决绝地告诉门徒:人打你左脸,你把右脸也给他。单从世俗角度来看,是无法理解基督的这种关于忍耐与宽恕的教导。所以,对于宗教领域的言辞,人们有必要保持多维度的关切与理解。
(2023年2月28日)
【作者简介】黄裕生:现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,曾任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。主要研究领域为第一哲学、德国哲学、宗教哲学、政治哲学等。主要代表作有《摆渡在有-无之间的哲学——第一哲学问题研究》《权利的形而上学》《站在未来的立场上》《宗教与哲学的相遇--奥古斯丁与托马斯阿奎那的基督教哲学研究》《真理与自由--康德哲学的存在论阐释》《时间与永恒:论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时间问题》。主编有“纯粹哲学丛书”。曾获中国图书奖,中国社科院优秀成果一等奖,其主讲的《西方思想经典与现代社会》入选哲学类国家一流课程。